首 页关于我们专业领域律所动态律师风采法律法规成功案例法律新闻联系我们
法律新闻
依靠法治手段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开花”全国第一个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施行四年间
发布日期:2019-05-15 17:20:18 作者: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19-05-15 10:34:38

安徽省司法厅机关和厅直单位进行学法用法在线考试。 彭继友 摄  

安徽砀县司法局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 彭继友 摄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天娇

2015年9月24日,《安徽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经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于当年12月4日起施行,成为全国第一部以“法治”命名的法治宣传教育地方性法规。

从原来制度的“制”到如今治理的“治”,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和外延大为不同。在近四年的实践中,安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法律法规的文本宣传和知识灌输,而是依法扩展到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对公民学法用法能力的培养,开启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发展史的新里程。

“随着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法律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我们着力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进一步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全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的满意度,推动全省法治教育工作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安徽省司法厅厅长、省法宣办主任姜明说。

构建以案释法制度体系

被素不相识的人撞了,却一起站在法庭被告人席上,到底冤不冤? 

“不冤!他们配合酒驾肇事者演戏,作虚假陈述共同骗取保险金。”在5月8日晚播放的《法治合肥——以案释法》节目中,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对这起肇事车辆驾驶员、被撞车辆驾驶员涉嫌保险诈骗一案进行“复原”和解析,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电视“法治课”。

记者了解到,该节目是合肥市司法局、普法办联合电视台在全省率先打造的电视普法栏目,也是各地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和以案释法制度的实践写照。

“条例明确将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写入其中,要求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要向当事人说明、解释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要选择典型案例,解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群众。”安徽省司法厅副厅长、省法宣办常务副主任黄冰霓说,安徽还专门出台了以案释法制度意见,建立典型案例筛选发布、以案释法宣传讲解、以案释法媒体传播、完善公民旁听庭审、以案释法案例库等五项制度,进一步细化各项举措。

由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定向征集以案释法案例,建立普法案例库。由各级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选择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典型案例,通过网站、媒体及发布会等形式,发布案件审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情况。在办案或法律服务过程中,向诉讼参与人进行释法说理,利用“江淮普法行”“国家宪法日”等活动、法治讲座、法律大讲堂、法治报告会等载体,为各类普法对象宣讲典型案例,并深入开展组织公民旁听庭审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此外,还在新闻媒体刊播以案释法类节目和栏目,借助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推动以案释法制度的全覆盖。

据统计,2018年,全省开展公民旁听庭审活动3026场,共有132906人次参与。宣讲典型案例2434场次,媒体刊播以案释法7503次。各市(市直单位)组织法治讲座2951次,147601人次参加。

“各单位的普法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策划宣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普法工作正在由单向推动向工作联动转变。”姜明说,普法执法一体化也得到持续融合,倒逼执法者自觉依法行政、加强自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法治素养,达到执法普法效果的最大化。

紧抓两大重点人群宣传

1.6万名公务员参考,每人考卷各不相同。

这场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学法用法考试活动自去年下半年启动开始,持续了半年时间。全省各市司法局、各监狱戒毒单位人员经过手机在线学习、集中培训、个人自测、单位测试等环节,再随机分批次走向考场,做到全员参考、真学真考、以考促学。

“考试是闭卷考的,题目是系统随机生成,内容涵盖了与工作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我们主动学法用法上紧了‘发条’。”白湖监狱的民警告诉记者。

国家工作人员是条例明确的法治宣传教育两大重点对象之一。近年来,安徽省相继出台了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意见,完善并落实领导干部集体学法、任前考法、宪法法律知识年度测试等学法用法制度,进一步推动全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地各部门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法律知识测试等形式,不断丰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方式,落实学法计划,使其熟练运用履行职责必备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据统计,“七五”普法以来,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各县(市、区)以上党委(政府)举办法治讲座1745场次,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法治培训2762场次,6.8万余人次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受了法治教育。

作为另一大重点对象,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教育活动充满朝气。团省委会同司法厅等部门在全省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月活动,宣传与青少年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马鞍山市举办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法律护佑你我他”法治小论文征集活动,让学法从娃娃抓起。宿州市招募法律宣讲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共同组成1+1活动志愿者支队,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不同年龄孩子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比‘纸上谈兵’更适宜青少年迅速消化吸收。”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淮南市谢家集法院杨公法庭庭长丁婕深有感触。

打造法治文化“徽”品牌

走进六安“皋陶五礼园”,寻迹司法鼻祖的传奇故事;穿进桐城“六尺巷”,感受“谦和礼让”品质的润物无声;打开《淮南子与法》动漫,倾听古今法治思想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些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法治文化“徽”品牌。

要实现从“刀制”向“水制”的真正转变,不仅在于解决技术层面的“普什么法”“谁来普”“怎么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回答“精神怎么培育,理念如何坚定、氛围怎样营造”的转型命题。在思考和实践中,安徽走出了一条用法治文化理念来传导、以法治文化形式来感染、靠法治文化氛围来浸润的发展新路。

安徽注重对地域法治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依托民间研究机构、研究力量,组建研究团队,创作文化作品,相继形成《淮南子与法》动漫微视频、“包公普法小先锋”卡通形象以及花鼓灯普法系列剧等品牌。连续开展四届“法润江淮共筑美丽安徽”法治漫画、故事、微视频大赛,征集和推出了一大批法治文化作品,基本建成了“千百十”法治文化作品库。在法治文化基地建设方面,所有5A级旅游景区、三分之二的4A级旅游景区以及各类省级以上商业活动示范街均建有与生态融合、与环境协调、与规划统一的法治文化设施,建成法治公园(广场、长廊)1258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351个,命名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34个。成立不同层次群众性法治文化团体420个,组建省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联盟11个。在作品传播推广方面,各地各部门积极巩固集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五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加速法治文化“微传播”。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安徽省法治文化建设赢得“满堂彩”,已经连续6届获得“全国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300多部作品获得各类奖项。

“目前,安徽省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法治文化发展模式,法治作品研发创作传播体系日益科学,法治广场公园街区覆盖更加广泛,法治意识理念精神培育的载体日趋多样,法治文化建设机制有序高效,法治文化已成为安徽法治建设的靓丽名片。”黄冰霓说。

实行“四个纳入”考核机制

条例通过后,其中关于要对法治宣传教育实行目标管理的规定,备受社会关注。因为政府目标考核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综合性考核,考核名次先后直接与地方项目资金和专项奖励挂钩,与领导的岗位调整关联。

记者了解到,这项规定是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的。在条例出台前,安徽省已经实行目标管理,还持续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先后纳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省直机关效能考核、精神文明创建考核,建立“四个纳入”考核机制,实现法宣考评体系“全覆盖”。每年安徽省还会结合工作要求对考核细则进行修改完善,做到工作开展与年度考核的与时俱进。

在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安徽将考核体系量化分解成多项具体任务,突出重点普法对象、普法内容和基层基础工作的考核,进一步强调法治宣传教育在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考核对象涵盖各省辖市和各县区,实现法治宣传教育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民生需求等工作摆在同等位置进行安排、部署和考评,实现了“领导抓”和“抓领导”。在省直机关效能考核中,重点考核省直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宪法及行业法律、法规宣传与普及情况,成为推进普法责任制的有效抓手。在精神文明创建考核中,重点考核完成普法规划任务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两大重点五个方面具体情况,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高度融合,扩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社会面上的影响。

“我省法宣工作在全国率先纳入省级层面各类重要考核,考核各有侧重点,构建起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各地各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抓什么、怎么抓非常明确和具体,基本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姜明说。

在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下,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又争先进位,倒逼工作不断创新。随着“互联网+法治宣传”已经全面推动,还将进一步推进年终考核与常态化考核结合,制定完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考核细则,推进好考核机制,完善好考核方式,创新好考核内容,引导好考核导向,实现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的转变。

制图/李晓军

(责任编辑:杨奕)
 
  友情链接
声明:本网站所登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仅为学习参考,如引用,请以国家正式文件为准!
版权所有: 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0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2004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