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关于我们专业领域律所动态律师风采法律法规成功案例法律新闻联系我们
法律新闻
用主流价值观统领算法强化责任
发布日期:2019-10-31 19:41:20 作者: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

 ● 积极推进网络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旨在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需要学校、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青少年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

● 要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甄别用户身份,逐渐让这种模式从备选项成为必选项;其次可考虑建立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模式,或者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共享模式,尽量打通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使用过程及内容池

● 在建设青少年内容专属算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用主流价值观来统领各平台算法,而不是让各平台利用自动分发机制,给未成年人进行内容推送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晓

□ 实习生 杨美杰

近日,国家网信办继续深入推进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统筹指导六间房、花椒直播等24家网络直播平台,搜狐视频、百度视频等9家网络视频平台统一上线青少年模式。

据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一批上线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建设。今年8月,国家网信办对此前上线青少年模式的20家网络视频平台的防沉迷效果进行了评估,指导相关平台调整优化功能设置,全量清理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据了解,在总结推广前期经验基础上,这53家上线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实现了统一运行模式、统一功能标准,在该模式下关闭站内搜索、弹幕评论、内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仅推荐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确保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池更加健康有益。

距离青少年模式上线已有数月,其实施现状如何?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短视频用户增长快

青少年模式遭冷遇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的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大。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使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数量确实比较多。

今年16岁的姜晓华(化名)是山东省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因为长相帅气且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近万名粉丝,所以被同学们笑称为“网红校草”。

姜晓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我们班的同学基本都玩这些短视频软件。不过平时在学校是不允许玩的,只有放假回家才能玩。”

姜晓华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每隔两周放一次假。在校期间,学生需把手机交到班主任那里寄存,等到隔周周五放假时才能从班主任那里拿回手机。

“我经常看一些比较有名的短视频平台,包括游戏直播。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明星的视频,或者带有励志色彩的视频。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有名的网红做一场直播能赚不少钱。所以有的人也会幻想自己能成为网红。”姜晓华说。

“我前几天就就刷了很长时间的短视频,这几天不能再玩了。刷短视频挺消磨时间,有时候确实很难控制住自己。我曾经卸载过好几次短视频软件,但总是又忍不住装上了。”姜晓华说,自己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游,每次卸载短视频App的原因都是怕自己沉迷刷视频,耽误学习。

“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都有青少年模式,每次打开App,都会跳出一个提醒窗口,提示要不要开。”姜晓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他有时候会选择青少年模式,但有时候并不会选择使用,“虽然我也知道自己可能管不住自己,但我并没有打开青少年模式。主要是因为如果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就不太想被限制时间”。

今年17岁在天津市读高二的芦茜(化名)对《法制日报》记者说:“我有时会进入青少年模式,但我并不是每次都会使用。因为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能够管控好时间。我给自己设定的要求是,每次看短视频最多半个小时。”

目前在班上担任英语课代表的芦茜,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她认为,看短视频是她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和同学们交流时有共同话题。

“同学们下课聊天时,经常会讨论最近短视频平台上什么内容比较火,哪个主播做了什么。如果不看短视频,和同学们聊天时就难以找到共同话题。况且,学习之余看看这些也挺有意思的。”芦茜说,“其他同学是否使用过青少年模式,我并不了解。”

对于青少年模式的一些设置,芦茜认为可以更灵活一些。“比如每天限制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是周六日和周一到周五限制的时间长短可以不一样,寒暑假和平时上学的时候也可以不一样,不必都采用一个标准。”

“青少年模式的某些功能限制比较多。我马上就17岁了,还有的人可能才十一二岁,在管理上可以区别对待。”姜晓华说。

多管齐下全面监管

数据共享堵塞漏洞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称,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网信办积极推进网络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旨在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网络,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青少年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家长并不太了解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不知道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对孩子的账号进行监管。还有个别年龄偏小的青少年,因为没有自己的手机,用家长的手机账号浏览短视频平台。

“我父母现在也不清楚青少年模式的具体情况。他们平时看电视比较多,基本不会看短视频。平时我自己玩手机的时候,我妈总会叫我别玩或者少玩手机,并不太了解我在手机上玩什么。”芦茜说。

家住河北省邯郸市、今年39岁的蒋先生说,他今年11岁的女儿是一个短视频爱好者。“平时我一下班回家,她就把我手机拿过去开始看短视频,我自己平时没事也会看会短视频,对于青少年模式,还不是太了解。”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本来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对青少年模式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不会完全按照这种模式来使用短视频平台。从目前情况来看,短视频平台一般设定的是自选,不是说一登录短视频平台就必定进入青少年模式。在有选项的情况下,有的青少年可能会倾向于绕开这种模式。”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说。

王四新认为,短视频平台需要设定相应的操作流程或者监督机制,让家长或其他第三方能实施有效监督,不断提高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率。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林认为,“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移动终端。如果完全依靠青少年观看短视频时的自觉性,有些人可能不会给自己设置成青少年模式。另外,有的家长可能也不会想到去设置青少年模式,对于孩子所拥有的移动终端,也不能够做到随时监管,甚至有的家长知道的还没有孩子多。”

王四新认为,要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甄别用户身份,让青少年模式逐渐从备选项成为必选项。这就需要短视频平台、学校、家长共同发力。比如,短视频平台需要和有关部门共同打造年龄识别系统,督促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再比如,家长要承担更多的监管义务,不能随便将自己的手机给孩子使用,以绕开青少年模式。

“短视频平台以及内容服务商应该让更多家长知晓青少年模式,以及如何运用青少年模式,让家长能够管理好自己以及孩子的移动终端。”李丹林说。

“还可以考虑建立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彼此之间的数据共享模式,或者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共享模式,能把各个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使用过程、识别能力以及内容池等尽量打通。从现有情况来看,各个短视频平台之间还是处于相互分隔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会影响青少年模式的进一步落实,会产生一些漏洞。”王四新说。

分级视不同年龄段

根据需求不断完善

目前,各短视频平台都在积极落实和完善青少年模式。此前,有直播平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该平台除了推出青少年模式,还为未成年人观看直播提供家长模式,该模式用于指引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直播工具,形成正确价值观。在家长模式开启后,便无法使用消费相关的服务,如送礼、充值、提现、兑换、贷款等相关操作。

据了解,近日首次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第五章“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第五十八条关于培养和提高网络素养、第六十条关于企业责任、第六十四条关于网络沉迷防治制度等。

对于青少年用户提到的区别对待问题,李丹林认为,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育程度差异比较大,因此青少年模式确实可以考虑分级问题。完善各个年龄段青少年专属内容算法,从时长和内容等方面作一些分级分类。

“虽然青少年模式首先注重于从时间方面进行管理,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使用时间长短可以有所区别。另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使他们接触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李丹林说。

“可以构建一个专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青少年的优质内容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推送相应的内容。”王四新说。他同时建议,建设青少年内容专属算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要用主流价值观来统领各平台算法,而不是让各平台利用自己的自动分发机制,给未成年人进行内容推送。

王四新认为,当前青少年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出现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是很正常的事情。青少年模式从开始构建到正式上线,时间并不长,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李丹林看来,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意义重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价值观等。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友情链接
声明:本网站所登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仅为学习参考,如引用,请以国家正式文件为准!
版权所有: 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0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2004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