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周公度在看了这则广告后,随即手写了一份“状告书”,直指该广告的相关播出单位“破坏化学教育”,并将这份“状告书”交至其曾任教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在媒体上展示的广告内容怎么能够如此无知?怎么可以这样损害化学?”11月24日,现年已84岁的周公度教授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说,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不能只顾商业目的而失去底线。
周公度,原名周万引,1931年12月9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泗溪头村(今泗溪镇西溪村),9岁从当地小学毕业,11岁考上温州师范学校,15岁考取南京励志中学高中部。
1950年,周公度考上华西大学化学系,并在1953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1992年秋,退休后的周公度还曾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93年曾访问美国普渡大学,此后继续在国内外讲学、著书。周公度已发表的化学相关论文达100多篇,编著教材和专著26本。
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与化学打交道的周公度,对“我们恨化学”的广告提出了异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周公度教授告诉澎湃新闻:“我没有打算请律师、打官司什么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作一个声明,表达反对这则广告做法的观点,播出平台、广告方责任在谁,希望有关部门去处理。”
【对话】
澎湃新闻:1992年您就退休了,请问您退休后还在参与和化学相关的活动或工作吗?平常有什么娱乐活动吗?
周公度:退休二十多年了,一直坚持写书,差不多每年都会有一个版本的书出版,现在有些书已经有三十多个版本了,其中多数是跟国外的出版社合作的。
在家除了做些与化学相关教材书籍的编写工作外,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出去遛遛弯,锻炼锻炼身体,这段时间北京的空气不太好,最近又下了雪,所以在家的时候就比较多一些,但家里没有网络,我平时也没有上网的习惯,晚上吃完饭会看会电视,这个广告就是这两天晚上看到的。
澎湃新闻:您看后就写了那个“状告书”,送达学院后,学院给予了什么样的回复?
周公度:那个手稿是看后随手写的,自己也没留备份什么的,交给学院的目的是希望学校能够帮忙送达,学院的同事也说这个意见会交由学校处理。
澎湃新闻:网上有很多人也认同您的观点,觉得“我们恨化学”的广告不妥,您希望他们做出什么样的补救?
周公度:作为一个公共的媒体平台,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他们所代表的是国家或者地方的形象,所播放内容应该严格审查,但怎么能够播放这样无知、有损科学的内容,我在手写的“状告书”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这样的东西传播出去会造成很差的影响。
我很少使用网络,家里也不可以上网,但这件事情经由你们媒体报道后,有些朋友和学生告诉我,网上很多人是支持我的观点的,我觉得我也只是在行使一个老百姓应尽的义务,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而已。
作为一个老百姓,我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去判断播放平台、广告方他们谁的责任,我要做的就是提出“状告书”上的这三点内容,而不是说要先发个声明,然后请律师去法院跟他们打官司。
网络上数以万计的人看到了这个事情后,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进而能去处理这个事情,播放平台能改正,这样就可以了,我个人就没有什么需要再去争辩的了。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化学教育的参与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化学教育模式?
周公度:世界的潮流是重视化学的,关于化学教育的制度设计、规划什么的,都是国家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不负责也不便评头品足,但中学时文理分科,高中的很多学生就不学化学了,这样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恶果,但我都没有从事过中学化学的教学,也没有研究过,所以我认为的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怎样、我满不满意等问题都没有意义。
澎湃新闻:您觉得类似文科生的群体如何去了解化学知识?这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周公度:推荐大家花二十块钱去买一本《化学是什么》(周公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这本书从化学名称的由来、化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贡献等方方面面阐述了化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及化学学科的价值。书中把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例子从化学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其正误,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将之应用于实践。
我在该书的后记和书签中写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将先哲为鼓励读者勤奋刻苦学习所写的对联改了一个字,以“乐”字换“苦”字,意在鼓励人们带着兴趣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