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改革 |
发布日期:2016-03-28 21:18:14 作者: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 |
法制晚报讯(实习记者黄小妹)上周,北师大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此前,清华、北大在国内率先启动了综合教学改革,力图突破旧有规则以及条块分割管理束缚,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改革探索出新的改革方向。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公布的教学改革方案发现,创新、实践、学术、通识等成为高频词。
高频词
创新农大建学生创新基金
记者梳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所高校教育改革方案中的关键词,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创新、实践和学术。其中“创新”被提到51次,“实践”被提47次,“学术”被提44次。此外“通识”、“研究”、“自主”、“创业”等也是改革方案中的高频词。
如清华教改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就7次提到创新。在改革完善学生工作模式中,要求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训练,构建创新人才因材施教工作体系,营造创意创新创业氛围。
人大提出不断丰富和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农大表示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创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设立国家、北京市与学校三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
实践清华设实践教师岗位
清华要设立实践教师岗位,选聘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从事教学工作。提出完善实践育人模式,统筹实践资源。明确区分实习实训、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等不同实践形式,强化专业指导,提高实践过程的现实性和挑战度。
人大提出的“研究实践制度”将为学生创造更多调查研究机会,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外教育机会,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北师大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实践教学学分。
农大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通过建设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专业综合实习、训练等,建立具有该校特色的实践模式。
通识北大开通识教育核心课
清华将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建设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设立教授岗位专职负责通识课程建设。建立通识教育责任体系,在教学委员会下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院系按照要求开设通识课程,数量和质量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北大将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积极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元培学院建设“整合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专业。
北师大将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通原有的学校平台课程和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构建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审核制度。学生在每个模块均要修读一定数量的学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批判分析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解读
改变中国教育创造性培养的不足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创新是整个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高校教育当然也要创新。教改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业特质,要求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改变中国教育以往在创造性、突破性和颠覆性培养上的不足。
杨斌认为,实践解决“人是为谁培养的问题”。如今专业硕士的培养比例越来越大,谁是教他们最合适的人选呢?杨斌表示,这就需要引进“教师+”和“课程+”的概念。“教师+”就是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或校友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课;“课程+”是对实践性强的环节赋予学分,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心理学院陈海平博士表示,通识教育可以解决文科学生理科基础不足、逻辑思维训练不够充分,以及理科学生缺乏人文情怀的问题。这是过去一个时期以来高校过分强调专业之分,相对忽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整合造成的。“很多伟大的学科成就都是因为跨学科融合才有的。”陈海平说,新知识新学科的生长点很多是在学科边界出现的,没有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狭隘。
各校亮点清华:小班课程数量提高到70%
为了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价值塑造目标,清华将通过重塑师生关系,使教师担负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同时减少课堂内的学生人数,争取把小班课程数量提高到70%,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
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过去百分制的分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A、B、C、D等12档等级。新方案允许学生在部分课程上自由选择等级制或通过制,选择通过制的课程成绩将不计入学分绩。
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在师资人事制度方面,北大同清华类似,新进入教研系列的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框架,并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
北大:院系试点“国际同行评议”
北大将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继续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
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北大在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设立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结合的研究项目,探索建立了理工医结合的创新研究机制;开始筹建机器人研究机构,申报“下一代智慧机器人”立项;面向医疗、金融、交通、教育开展大数据研究。
探索建立了13个理工医新体制交叉科学科研机构,组织申报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建设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整合筹建北京大学国家应用科学实验室。
人大:
聘新生导师启发研究兴趣
人大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要求突出研究型大学特点,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路线图力求发挥人大在学科地位、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相对优势,全面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促进研究型教学和学习,努力创造符合一流研究型大学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要求为:树立研究型学习理念;确立精实课程、国际研学等8项研究型学习制度;推动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等16个人才培养项目。聘任新生导师,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启发研究型学习兴趣。
北师大:
增选修学分鼓励个性修读
北师大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10点意见中提到,实施本研一体化课程设计并规范课程管理和指导性修读要求。要求各培养单位进一步完善本研课程一体化设置,加强本科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设计,促进本研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本科阶段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阶段予以学分认定。
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修读方案,适度调减毕业学分要求。降低必修学分要求,增加选修学分比例,使各专业选修学分平均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可修读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外)。各学科专业课应开放不少于20%的名额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
北师大:
增选修学分鼓励个性修读
北航:
教学质量评价公开可视
北航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目标在于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充分赋予学生选择权和实行完全学分制,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及充分实施“可视、公开、约束、激励”政策,激发学院和师生“教与学”的内生动力。其中,教学状态、运行过程、质量评价都是公开可视的。
要实行两个转变一个激发,由以“专业教育”为主转变为“通识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模式。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激发学院和师生的“教和学”内动力。
农大:
实行申请转专业“无门槛”
为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农大将大力加强双学位(辅修)专业;实行“无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全面开设“新生研讨课”;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实施英才计划,培养精英人才等。
修改教学奖励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学奖励力度,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农大新的教学奖励办法,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最高奖励额度提高到100万元,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励30万元,课程和教材奖励最高额提高到20万元等。文/记者马晓晴张丽谢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