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水街、马嵬驿、袁家村、茯茶古镇……近两年,一些民俗乡村游越来越受欢迎。不过,在这些古镇或者老街中行走,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创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像袁家村这种模式的,现在有将近60家都在做。”
昨天上午,在省政协的“陕西古村落保护利用”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不少政协委员就当前“类袁家村”模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黄立新委员 不要漠视历史遗存消亡
2016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省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先后深入咸阳、渭南、安康、延安、榆林等地市,围绕古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中,省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记者站站长黄立新发现,古村落目前现状是,一方面兴致勃勃热衷于“造街”行动,一方面眼看着历史遗存破败消亡而“不作为”,在这种“悖论”中体现了一种执政行为的短视,说轻是“舍本求末”,说重是“南辕北辙”。
“这次调研我们看了不少‘一条街’。因为不是节假日,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和店铺人交谈得知,只有双休日人多一些,平时没人。”在黄立新看来,当前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中,千街一面的同质化发展还在蔓延,数量严重饱和,“本来应该是传统村容村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村民和谐生活的传统村落,现在单单只剩下小吃街。”
黄立新建议叫停造街热。他说,对有价值、有文化、有市场,能传承、能复制、能复建的传统村落定出时间表、制定规划图,一年只做十个村,把意愿、蓝图变成保护行动,把保卫乡愁的国家意志体现,落实在三秦大地上,用保护成果赢得民意、民心。
裴成荣委员 政府不要大包大揽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在发言中说:“目前陕西古村保护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些古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或新农村建设、社区化改造、开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实现‘再生’与‘活化’。但横向比较看,我省古村保护也还存在很多不足。”
裴成荣说:“地方政府对古村保护方面等靠思想比较严重,主动进行市场化筹资、社会化参与的手段比较少。同时,复制‘袁家村’新建古村较多,泡沫化出现。”裴成荣说,“古村保护与利用必须重视和发挥市场作用,更加重视村民的参与,保护规划的设计、利用方向的商讨、保护模式的选择等,而不应是政府大包大揽‘家长式’作风。”
专家 留住游客才是发展之道
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旅游和保护古村落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一方面,将城市文化带到了农村,但与此同时,较完整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首先是开发,修了路之后,人进来了,但是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就像城堡。我们想看的是什么?山、水和蓝天。现阶段乡村旅游中单纯的复制开发模式,短期内看似有效果,时间长了之后只能是自身特色的丧失。”
“关中、陕南、陕北有不同的特色,但说到土特产,民俗纪念品、产品没有打造出来。再来看玩,我们能玩的项目比较少,即使有基本上都是仿造,所以这种玩也抑制了乡村旅游的娱乐性玩耍。说到住,基本上是当天去当天回,几个小时就转完了,如何体现‘游’。”为此,她建议,“可以探索将乡村旅游所获得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来反哺古村落保护工作,而不是政绩宣传。”张主任说,解决游、购、住等问题,把游客留住,深度感受民俗文化和田园生活,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本报记者石喻涵
更多陕西热点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陕西官方微信(xinlangshanx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