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9点出发,前往70公里外的案发地进行现场勘查,贵州榕江县人民法院侗族法官杨通智,做完调查笔录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6点。
最近,杨通智忙着处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尽管路程不远,但山路崎岖,有泥泞坑洼,有塌方滚石,路途不便。自县城驱车两三个小时,记者跟随杨通智到榕江县崇义乡大塘村,攀爬茅草坡,涉水踏荆棘,感受“山区法官”的艰辛。
“有时会带着黑糯米饭,饿了就吃几口,遇到塌方就有可能赶路到半夜,之所以来到审判一线,是因为心里热爱。”杨通智说。因担心走上领导岗位后,离审判一线的工作越来越远,今年年初,他申请辞去了法院副院长职务。
1996年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杨通智成为山区法庭的书记员。时隔十五年,作为调解工作能手的他受到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次年便升任榕江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我觉得我胜任不了行政管理工作,希望作为一名法官回到审判一线。”他说。
在同事顾业成看来,杨通智的辞职理由只是谦虚之辞。他担心的是,领导岗位上事务性工作繁多,会耽搁时间,无法全心全意扑在审判一线。
杨通智总是认为,奔跑在审判一线最有成就感。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十多年前的故事:1998年,一位老人的房子已经分给三个儿子,只有老三的房子没有拆除,这位老人一直住在里边;老三的儿子盖了新房后,要求这位老人住在一起,但遭到了老人的拒绝,孙子一怒之下拆除了旧房子的部分瓦片。老人因此到法院求公道。
“我和我的同事从早到晚花了一整天时间,在现场讲法律、讲道理,最终孙子不再拆除,已经拆除的地方还为老人重新盖上,这件事情解决之后,老人对我们万分感激。”杨通智说。
那时,杨通智还只是一名书记员。从此以后,“法官梦”便在他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痕迹:我们做的事情能够化解老百姓的矛盾,能够得到他们的信任,发誓今后成为一名“山区法官”。
以杨通智的工作能力,当上副院长之后,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平台迎接他。得知要辞去副院长职务,上级领导不止一次劝说。对此,杨通智总会用这样一句话作答:我生肖属牛,只有埋头干活的“牛劲”,这辈子只有深入审判一线,才能当好曾经梦寐以求的法官。
由于山区群众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事人面对诉讼不积极,有时竟会以“谁进我家我就用刀子说话”来威胁,给审判工作造成很大障碍。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当事人面对审判结果无理取闹。有一次,杨通智审结一起离婚案件,最终判定不予离婚,后来,女方出走下落不明,男方跑到法院要求“归还”妻子。解释无果的情况下,杨通智被男方连续两个月半夜三更打电话骚扰。
在年轻同事潘应兰看来,杨通智放弃功名利禄的选择,让人重新思考“法官价值”。面对同事们“高大上”的赞赏,杨通智却说:我只是喜欢专心干法官这件事。
编辑:sfeditor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