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7日电 日媒日前撰文称,近日,日本相模原市残疾人福利设施行凶事件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不仅伤亡惨重,并且作案目标对准了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嫌犯还面对警察供述称“残疾人之类的最好都消失”等。
文章指出,嫌犯对特定人群产生偏见和仇恨,然后准备和实施犯罪,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前在欧美各国频频发生的系列恐怖袭击和恶性凶杀事件。
这些事件贯穿了一个共同的词语就是“仇恨”。近年来,对移民的迫害与攻击成为重大问题而受到关注,但“仇恨”的对象似乎已经扩大到了国籍、种族、性别、政治主张等方面,各种差异都会招致歧视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2016年6月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枪击案共造成49人死亡,由于案发现场是同性恋者聚集的夜总会,因此有人指出,杀人动机有可能源自对同性恋者的仇恨。
文章称,日本也同样摆脱不了这种“仇恨”扩大的趋势。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发生了多起由于对自身境遇怀有不满和怨恨从而突然转为攻击他人的犯罪事件。
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附属小学2001年发生过8名儿童被杀害的事件,男性犯人在审判中声称,“就算在富裕家庭里长大的小孩也会被性情古怪的大叔杀死,我就是想让你们知道世界上也存在着这样的不合理性”。
2008年,一名男子在东京秋叶原步行街驾驶卡车冲向人群,然后挥刀袭击行人。这一事件的犯罪形式让人想起2016年7月发生在法国尼斯的卡车冲撞人群事件。
文章分析指出,和恐怖组织无关的年轻人由于受迫害和被歧视的经历可能会迅速转变为恐怖分子。如何防止这种“极端化”,是国际反恐对策的重要课题。
在就业和收入方面产生歧视、贫困和疏离感,在此背景下,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极端思想最终演化为恐怖分子。这就是所谓的极端化过程。
文章最后指出,日本只是没有基于极端宗教思想的恐怖活动,但“独狼”走向“极端化”而引发惨剧的事件不断发生。我们是否正在培育仇恨犯罪(Hate Crime)的土壤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有必要对社会形态进行重新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