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专家:缓解出租车改革焦虑症 宜疏不宜堵 |
发布日期:2016-08-11 17:39:28 作者:陕西德尊律师事务所 |
新华社8月4日专电 网约车新政出台了,其中的核心是对网约车平台、驾驶员和车辆都做出了资质要求。此前,网约车“上海模式”正是因为做了相关探索,给滴滴颁发了全国第一张网约车平台证书,而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作为网约车“上海模式”的推动者之一,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交通委原主任孙建平认为,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网约车的市场需求也会趋于平稳。
根据网约车新政,尽管交通部拿出了暂行办法,但是更多细节需要地方来出台细则。尽管市场上普遍担心地方监管部门会设置“玻璃门”,但是孙建平对于属地原则仍认为绝对必要,“城市交通本来就是典型的地方事权,因地制宜看菜吃饭很正常,实质上也无法有统一的管理、运营方法或模式,风土人情不同,观念习惯迥异。”
尽管目前网约车风头正劲,但是孙建平却认为,网约车的兴起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并非长远趋势。“网约车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因为城市出行还不是那么便利,但解决城市交通的出行的系统性方式一定不是小汽车,必定是公共交通。对于上海来说,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所以近年上海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也处于大力推进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地交通阵痛期。一旦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建成,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都丰富发达,网约车的改革压力也自然会小了很多。”
不少人认为,随着网约车新政的出台和平台的合并,未来网约车的补贴也会下降乃至取消,网约车也将成为下一个破灭的泡沫。对此,孙建平也不认同,“不可否认,其补贴的手段是有争议性,但价格不能逆转需求或者趋势,只能加快或者延缓趋势。补贴只是滴滴快速被市民接受的原因,之所以受到市场追捧,是因为网约车戳中了司机和乘客的痛点。即在出租车公司之外,新开辟了一块对接消费者与出租车司机的平台,让乘客与司机可以突破空间的局限,降低出租车空载扫街的概率。”
对于网约车新政颁布之后的市场走势,孙建平认为,新旧业态会在融合中发展,因为出租车公司的优势在于车辆、资质、司机和经验;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技术、数据、服务和用户。本质上,双方的互补性大于冲突性。尽管现在出租车公司与租车公司更宁愿自起炉灶,比如神州租车有了“神州专车”、大众交通有“大众出行”,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重复建设。当然,这也是市场行为,如何改进,也需要让市场来解答。
而对于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为,孙建平建议,未来的改革的方向,如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对于政府而言,稳定是底线,要给矛盾预留缓冲期。改革的着力点是妥善处理好出租车司机的分流工作。未来改革,能否消化、吸收这些群体?如果出租车司机的分流工作能够做好,出租车改革的推进也自然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