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案拐点的形成、纠纷走向的调整,得益于该院大力推进的多元解纷工作。顺义法院院长李旭辉表示:“如果把解决纠纷比作治病,诉讼就相当于动手术,非诉方式相当于吃药,法院受理的许多简易纠纷,没必要通过动手术的方式解决,开点药也许更容易恢复。”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顺义法院多元调解平台不断完善,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和形成了全网式立体化多元纠纷解决体系,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今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顺义法院召开全市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会,重点推广了顺义的经验和模式。
一个平台 优化解纷格局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乔江海介绍,当一些老百姓将较简易的纠纷起诉到法院时,诉非衔接中心下设的立案咨询指导处工作人员会向起诉人介绍立案前先行调解的优势,引导其自愿选择诉前调解。
在多元化解工作的机构建设上,顺义法院把诉非衔接中心作为多元解纷工作的主要平台,衔接中心下设立案咨询指导处、诉前调解组、速裁审判组。这个平台对外发挥纠纷调节器的作用,调节纠纷的走向,引导纠纷以非诉方式解决,对内发挥纠纷解压阀的作用,通过先行调解和速裁审判减轻审判庭的压力。
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针对案件量大幅攀升但当事人接受立案调解的意愿有所下降这一新情况,顺义法院抓好宣传引导、受理引导、咨询引导、程序引导、品牌引导等五个方面,积极将简单纠纷导入诉非衔接中心进行化解:制作了工作纪录片,专题介绍多元纠纷化解工作,并在立案大厅循环播放;在醒目位置放置《先行调解须知》《速裁审判须知》和《温馨提示》,向起诉人介绍立案阶段诉前调解和速裁审判的优势;在立案大厅布局、立案和审判流程安排上全面体现调解优先的导向,如在立案叫号机上设置“调解立案”项目,通过优先叫号,最大程度将纠纷引入先行调解。
据悉,顺义法院立案先行调解数量占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已经由近年来的10%上升到今年的33.2%。
两支队伍 壮大解纷力量
刚到上班时间,一位泪眼婆娑的老人就走进了顺义法院诉前调解组。调解员马大姐赶紧先扶老人坐下,倒了一杯热茶,询问老人事情的来龙去脉。
老人今年已经85岁,在四个儿子家轮流居住,户口在大儿子家。前两年大儿子家因修路被拆迁,每人发放了13500元的房屋租赁补偿,但大儿子拒绝给付本属于老人的这份钱。调解员向村委会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多次给老人的大儿子打电话,苦口婆心地劝说,被告才承认这样做只是一时意气,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意把补偿款还给老人。老人知道后表示大儿子的生活也不是很宽裕,只给6000元就可以了。两天后,老人再次来到了法院,握着调解员的手高兴地说道:“真是谢谢你们了,昨天我儿子已经把我接回去住了,也把钱给我了。如果不是你们,我们可能真的要在法庭上见了!”
这样的案例在顺义法院诉前调解组并不鲜见。目前,诉前调解组共有8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由区财政专款予以保障,进驻法院并在法官指导下开展调解工作,他们在退休前从事司法、综治或教育工作,了解、熟悉社会习俗,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同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为有效开展调解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人民调解员虽然平均年龄超过60岁,但每年人均化解纠纷数量均超过200件。
人民调解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化解了大量纠纷,但仍有一些纠纷无法达成调解协议,这就需要另外一支队伍来处理了。这支队伍就是从审判庭负责审理特定案件的法官中选调的速裁法官队伍。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速裁法官认为适合速裁的,会引导当事人同意法官立即开庭、开庭即判。
目前,顺义法院通过建设人民调解员和速裁法官两支队伍,已经组建了四个由一名速裁法官、两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一名书记员组成的“1+2+1”诉调对接团队。通过将人民调解和法院裁判紧密结合、无缝对接,既充分发挥了二者各自的优势,又避免了各自的不足,兼具了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双重优势。
三项机制 畅通解纷流程
顺义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金伟曾解决过这样一起交通事故纠纷,两位当事人一天中午怒气冲冲来到法院,被撞车主说:“我找她要钱找了两个月了!肇事车主拒绝赔偿损失!” 听到被撞车主的抱怨后,金伟首先安抚了当事人的情绪,二人同意先行调解。金伟当即给保险公司打电话说明相关情况,并把事故认定书等资料通过微信发给保险公司,对方说可以直接赔偿。下午,保险公司便将赔偿款打到了起诉人的银行卡里,就这样,一起交通事故纠纷在4小时内得到圆满化解。
这即是顺义法院创新立案阶段先行调解工作机制的优势,金伟提到:“在交通事故类纠纷处理中,我们与保险公司建立纠纷解决快速通道和微信办理平台,方便当事人便捷快速解决纠纷,当事人也非常认可。”
对于调解不成但适合速裁的纠纷,立案后就转由速裁法官进行审理。速裁法官在先行调解确认的案件事实基础上,迅速掌握争议焦点,减少庭审的重复劳动,提高审判效率。目前,顺义法院立案阶段结案数占全院民事结案数的比例达到27.1%,平均结案时间缩短为5天。简易案件在立案环节的及时解决,为审判庭法官集中精力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审判庭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提升全院整体审判质效,推动良好审判运行态势的形成。今年1至8月,顺义法院整体审判质效排名全市法院第四位。
除了先行调解和速裁审判,顺义法院还与区司法局协同推进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对于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由法院依法予以确认并赋予强制执行力,引导人民群众优先选择人民调解,让人民调解承担起解决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任务。自2015年建立这项机制以来,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达成的所有调解协议均得到了自动履行,从而使大量纠纷无需通过法院就可以得到解决。顺义区河南村的人民调解员李秀荣已经在基层从事调解工作40余年,在了解了这项制度后,感慨地说道:“以后给当事人调解更有底气了!这项制度给我们调解工作撑了腰,好多当事人一听到法院会执行,当即就履行了。”
四元联动 拓展解纷主体
除了在立案阶段开展多元化解工作之外,顺义法院还在审判执行环节与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劳动仲裁机构建立四方联动,主动搭建多方协商化解平台,在法律框架内最大程度地平衡矛盾双方的诉求和利益。
该院设立“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实践基地”,组织全区人民调解员来诉调衔接中心实习,为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化解纠纷提供业务指导。在纠纷多发的村镇设立法官工作室,开展巡回审判、矛盾联调、民调指导,尽可能将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上,加强与劳动仲裁机构的衔接,在仲裁阶段提前介入、协调各方,统一法律适用尺度,妥善化解了一大批涉众型纠纷。在顺义法院参与指导下,去年劳动仲裁机构办理的案件中41.5%以调解结案,避免了大量纠纷进入诉讼。在行政争议的处理上,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对接,成立“行政争议诉前化解中心”,邀请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行政争议化解员开展行政争议的诉前化解工作。
近期,顺义法院成功化解7起影响首都机场航空飞行安全的重大纠纷,就得益于四元工作联动。这7起纠纷系顺义天竺地区村民承包国际机场跑道外侧土地用于种植树木引发的,由于树木逐年增高对飞机安全降落带来重大不利影响。对此,相关部门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但由于涉案树木超过3万余棵,历史成因复杂,5年来该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立案后,顺义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通过平台对接、引入各方、查阅资料、积极协调,在5天时间内成功予以化解,承包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所有树木全部伐移。纠纷的圆满化解取得了民航华北空管局、顺义区委区政府、首都机场和承包人的多方满意,发挥了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能作用。
高效便捷 赢得多方赞誉
顺义区石各庄物业管理中心负责人称,顺义法院诉非衔接中心的法官和人民调解员们,始终把业主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业主的不解和不满,他们始终面带微笑,不急不恼,他们为业主送上的不仅仅是一杯水,还是一份尊重,一份对工作的热情,他们的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态度特别让人感动。
顺义区政协主席、政法委书记周颖博充分肯定区法院在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全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推进全社会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重大改革举措,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协调和支持保障,努力形成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合力。
北京高院院长杨万明认为,顺义法院在多元化解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诉调对接平台和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较好地发挥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改革示范作用,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延昆表示,顺义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示范法院,近年来在探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体现了基层法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多元化解工作的创造性。
来源:人民法院报